Thursday, June 30, 2016

蒙氏的用餐時間

不少家長都為孩子進餐問題而感到困擾,每次吃飯都劍拔弩張。不是不肯吃,就是挑三揀四,再不就是弄得一團糟。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孩子不能掌握用具進食而產生挫敗感,所以發脾氣或拒絕進食。其實孩子能自如的自己進食,是發展獨立的第一步,也是一環重要的過程來培養自信心。此外, 其中則包含社交及餐桌禮儀,例如如何擺放餐具及認識料理工具,進食時的禮貌,例如吃飯前要叫長輩吃飯。

要讓孩子達到自行進食,成人必須事先做好環境預備, 為孩子準備合適高度及安全的坐椅,兒童餐具,固定用餐座位,養成進餐的習慣,孩子便不會邊跑邊吃。此外,父母親亦可留意兩點,第一就是給孩子機會練習手部活動。第二就是給孩子適合的進食用具。當孩子可以運用自如,便能減少食飯搗蛋的情況。


對於手部練習,可以參考以下三步驟:

第一步: 練習手眼協調及手部靈巧性


大概在6〜9個月,當BB可以坐起來,便可開始訓練 Pincer Grasp, 就是如何運用大母指及食指拿起細件的物件。這是我個囡7個月的時候, 當她可以自己坐, 我就讓她跟我們一同進吃。剛開始我們會準備一些細粒既吃物,例如麵包粒,橙,煮熟的蔬菜。這個階段運用大母指及食指(pincer grasp),除了幫助自己餵食,也是為了以後寫字的基礎及手眼協調的訓練。

第二步:認知及熟悉進食餐具,練習手部活動能力


在寶寶日常的生活裡,可以準備一些活動讓BB 熟悉餐具及練習。 讓他們不停的嘗試用小手拿起食具,練習如何控制手碗,從而將餐具送入口裡。 可以準備4隻匙羹和一個碗如圖。(剛開始建議用匙羹) 媽媽要先示範將匙羹放入碗中,再讓BB試做。

剛開始BB可能不會那麼順暢的按照你示範做, 可能會敲打或弄掉隻碗,但在安全的情況下都盡可能不要騷擾他們練習。所以我也用了一個比較厚的碗,不太容易打爛。 當BB開始掌握拿起餐具的技巧的時候,就可以練習如何應用餐具為進食協調技巧作準備。以下的短片是我個囡練習盛起及轉讓到另外一個碗的活動。所須的材料如扁豆,一隻弧度較深的匙羹及兩個碗。


第三步:設定用餐時間,習慣為鼓勵進食及建立社交禮儀的開始。

一般要上班的爸媽,晚餐都比較晚,我們也不例外,所以剛開始我的女兒會在晚上6点鐘左右先吃晚餐。當我們吃晚餐既時侯,她也會一齊坐在高椅上吃水果。這樣的目的是要讓她習慣跟我們進食及觀摩我們用餐的習慣。

這時我也會給她一些餐具, 方便她練習自己餵食。因為當她看到我們都用餐具進食的時候, 她會很自然想要學我們用餐具進食。

(@ 10 months)





Friday, June 24, 2016

認識蒙特梭利 4 : 蒙特梭利式的獨立

蒙特梭利教學的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特質,就是學生的獨立性。不管是在家裡或學校,受過蒙特梭利教學的孩子往往都表現得很獨立,在很小的時候就能照顧自己。這是因為蒙特梭利教學視學習 “生活技能” (Practical Life Skills) 為非常重要的訓練,甚至把這個技能變成ㄧ個科目來編排。因為學習 “生活技能” 不單是讓孩子學會獨立,這同時也是發展他們大小肌肉技能,手眼協調,訓練專注力,建立自信心,及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很多家長都很疼小孩,覺得很多家務都可以由大人或姐姐代勞,但就忽略了這其實也是尊重別人,愛護環境及成為家裡一份子的責任。這些生活智慧的學習及愛惜周邊事物是影響一生的學習,決不比學術為輕。

在孩子頭三年的生活技能的活動是非常多種類及往往是第一個訓練在蒙特梭利的學校裡推行,因為“生活技能”的活動是孩子最容易了解活動的目標及他們最感興趣的。例如,日常清潔及準備食物,這都是孩子每天都看到媽媽或家裡的人在做,也是他們接觸的最多最貼切的活動。

通過“生活技能”的活動,孩子可以鍛鍊他們的大小肌肉,如手指及手碗的運用,為以後寫字做前期練習。就如下圖我女兒在20個月的時候幫我把菜分開 ,一做就是30-45分鐘的活動。這同時亦訓練視覺上及精神上的專注力,讓她不被打擾專注的去完成整項工作。


孩子可以獨立完成整項工作是孩子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訓練,因為這代表他們有足夠的專注力及毅力方可完成,這對他們以後讀書是相當重要。

另外一個做“生活技能”的活動的目標就是讓孩子了解做每一件事情都有步驟及規律,因為所有“生活技能”的活動都有步驟。例如,吃飯前要擺好餐桌及吃完飯要洗碗,這都是吃飯的過程。在成人眼中看似簡單,但其實了解每一件事的過程是在幫孩子的推理及邏輯打定基礎。

當然“生活技能”最後的宗旨就是讓孩子能夠獨立。當孩子能夠講一句 “我可以自己做” ,而自己也可以獨力完成,這對孩子來講這是無比的成就感及自信的來源。

以下的活動是我為女兒準備自己沖奶做早餐及以及焗蛋糕做的準備活動。(2.5歲)


雖然很多時候都會變成凌亂一片,但這都是過程的一部分。當你看到孩子可以專心不被打擾的的模樣,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這些過程都是體驗自己的獨立性及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Wednesday, June 15, 2016

認識蒙特梭利 3 :讓孩子從「控制錯誤」的教具中自我糾正


在蒙特梭利教學裡,除了認識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及 留意「兒童的敏感期」,在教導方面還有另外一個信念,那就是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我糾正的能力。
                                 
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蒙特梭利女士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我修正的能力。那就是孩子其實不需要家長時常的糾正或依賴家長的援助。家長應該學會忍耐,放手的讓孩子嘗試。除非孩子要求援助,要不然不要給予即時的援助,因為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是很重要的環節。懂得自我糾正的孩子,方可肯定自己的能力及發展決策力,從而增加信心。

要能夠讓孩子從自我糾正中增加信心,就是家長為孩子準備教具多費心思的時候。那也是為什麼蒙特梭利女士設計了那麼多蒙特梭利專屬的教具及邏輯,為了就是在控制的範圍內盡可能讓孩子有最多的機會去練習及自我糾正錯誤。所以每套蒙特梭利的教具裡都有 「控制錯誤」(Control of error)的能力,那就是讓孩子能自力完成一件工作而達成一個特定的結果。而不是直接發出指示,給予獎勵或懲罰去控制錯誤。若孩子一直不能完成任務,他們可以從「控制錯誤」的教具裡自我檢查錯誤出處,並自我糾正。

例如,蒙特梭利的Cylinder block 就是一個最典型具有「控制錯誤」概念的教具。每個柱體都有它適合及特定的位置,如果孩子將柱體放錯,從視覺上或到最後會無法放下其餘的柱體,他們可自己發現錯誤,並自我糾正及尋找正確的位置。



利用蒙特梭利的教具裡「控制錯誤」的概念,家長在製造及購買教具的時候就可以更清晰的知道每一件教具想要孩子達成的結果。就像我幫女兒製造的安全帶公仔(如圖),每一條安全帶都有配對的絲帶及扣子。當女兒扣不上的時候,她會自我審查是否拿對了扣子然而再自我糾正。孩子通過不斷重複和實踐的機會,就能快速地學會這些技能。所以在我女兒兩歲前已經可以自我繫上及鬆解安全扣,這對她自我照顧自己背書包是一大幫助。



在孩子兩歲左右,就是傳說中的 “Trouble Two”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都一定要自己完成他感到有興趣的事。如果家長不讓他們試,往往就只會演變成哭鬧一場。但如果你從他們小時就習慣尊重他們的自學基制,及利用有「控制錯誤」概念的教具訓練好他們的大小肌肉,其實孩子相對可以應付很多他們日常中想要做的事,並不會因為做不到而氣憤。而且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會求援而不是發脾氣,因為他們會信賴你會 “教”他們做而不是 “幫”他們做。


Saturday, June 4, 2016

認識蒙特梭利 2 :兒童的敏感期

蒙特梭利教學會以兒童為中心,但很多家長會疑惑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太被動。 其實蒙氏教學不是被動的只依據孩子願意去學習,而是透過觀察孩子的「敏感期」去迎合孩子的興趣。何為「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那就是在孩子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階段,如果給予機會及指導,孩子會比平常時候更能夠容易和快速的學習。

例如,我們很多時候會看到孩子很專心的盯著我們的言行舉止或對某些事物很專注的凝視,這些反應都是他們對當時發生的事或物很感興趣或敏感。透過日常生活,媽媽可以根據觀察到的小細節去安排相關的活動,令小孩自發地去學習,而不是為孩子決定該如何發展。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需求,技能和能力都不同,觀察孩子潛在的敏感期就是家長最重要的任務。



在我的女兒十一個月大的時候,餵食時不如往常般合作,總是有點燘熷或進食的時候,手一直想抓東西。由於我在她七個月時已開始了「介紹餐具」及「訓練小手指」的活動讓她平常練習,我便嘗試給她小匙羹自己進食。果然她的興趣來了,雖然開始時是挻亂的,但這好像是一個新活動,像玩一樣非常喜歡自己用餐具練習進食。其實這便是她學習自己進食的敏感期,但當然每個小孩的敏感期都不同,而家長需要細心觀察及了解小朋友一些行為的小變化。


由於我是一個在職媽媽,平常我會交代姐姐將她日常生活的細節寫下,好讓我知道女兒對準備好的活動感覺如何及方便我放工後的觀察。此外,確保孩子的學習材料、教具準備妥當讓孩子需要時使用,亦是蒙氏媽媽另一項重要任務。只有通過每日細心的觀察,方可給予正席敏感期的小孩隨時準備適當的學習材料。

雖然替孩子準備活動真的好累,但其實如果在家能實踐蒙特梭利教育法,對一些新手媽媽是一樣很大的啟發及幫助。透過了解蒙特梭利教育,讓我更了解我女兒的言行舉止而從中找到應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