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0, 2016

教小朋友自己刷牙

不少家長對於教小孩子刷牙都感到煩惱,因為通常小孩子不喜歡刷牙,我女兒也不例外。每次刷牙不但只是抗拒,基本上吸吮完兒童牙膏後就草草了事,真是非常頭痛。

所以我就嘗試了解當中原因及尋找蒙氏對這麼重要的日常生活技能有甚麼看法。當了解過後,果然是情有可原的。第一,他們根本就不理解為什麼要將一枝刷子放入口中弄到喉嚨不舒服。 第二,就算家長已經跟他說不刷牙會蛀牙很痛不能吃東西,這些這麼抽象的後果其實很難令一個不到三歲的小朋友理解的。第三,當牙刷放入口裡面的時候該如何刷, 一般家長用自己的口做示範,也是很難讓小朋友明白的。需要知道口的範圍張開有限,及沒有牙醫的燈光及設備是很難看清楚的。當理解了以上種種後,我就決定買一個牙科醫生做示範用的牙齒模型做刷牙示範,及將它變成其中一個工作讓女兒練習。

除了牙齒模型以外,還須要準備以下簡單用具:
小孩子用牙刷
牙膏
一杯水
毛巾


PS. 建議買下排牙齒是可以取出的牙齒模型,因為到了五至六歲就可以再利用它講解幼齒脫落的原理。

家長可邀請小朋友幫忙準備以上工具,第一次家長可以先示範整個刷牙過程,首先把牙刷沾少許水,加上牙膏,然後拿起牙齒模型慢慢的用牙刷以打圈的方式由上排到下排及內裡的牙齒刷洗。完成後,把工作盆帶到洗水盆,用沾了水的牙刷慢慢把模型上的牙膏刷洗,最後用毛巾清潔工作桌。


除了解如何真正的刷牙以外,為了讓她了解為何要刷牙,我在圖書館找了這本”我是刷牙高手!”的書。


書裡面的內容都很詳細,不但會提及刷牙的好處和不刷牙的壞處,還會講解牙齒的構造及蛀牙到底是怎麼一回是,蛀牙後又會如何處理,為什麼不能吃那麼多甜類食品…等等。這真是一本直的收藏的 “工能型”繪本,跟女兒看完後我自己也再買了一本,因為裡面的知識真的可以看到四至五歲。


當跟女兒做完這些一連串的刷牙活動後,女兒開始理解為何要刷牙,沒有以前那麼抗拒,並開始自己對著鏡子認真的學習刷牙。我相信只要輕鬆地循序漸進,便可以讓孩子開心的養成刷牙漱口的好習慣。


Monday, August 1, 2016

矽谷 (Silicone Valley) 偉大發明背後的秘密

Silicon Valley 象徵著科技,創新。蒙特梭利教學法可能是Silicon Valley 保守得最好的秘密, 因為這地方的發明家與蒙特梭利教學法都有著緊密的關係。

經常有人形容PayPal 的三名前成員為"PayPal黑手黨"因為他們巨大的影響力。這三名成員都分別成了億萬富翁,包括:
Tesler 汽車公司的Elon Musk
Facebook的早期風險投資家Peter Thiel LinkedIn的Reid Hoffman

事實證明,很多Silicone Valley 中有着聰明頭腦和成功的創新者都有接受過蒙特梭利教育。隨意找找便有以下例子:

谷歌 (Google) 的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i Brin)在2004年的電視採訪中被問及他們的成功是否因為有身為大學教授的父母培育他們。相反,他們卻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蒙特梭利教育法。 Larry說: “我們倆都是上蒙特梭利學校。我覺得這教學培養了我們不會默守成規 的思維,自我推動 ,對世界所發生的事抱著好奇心,用積極的態度尋求答案,及細想如何做事情可以有一點點的與別不同。


今天如此成功的 Google並不是由一個遠大目標,希望全世界的資訊與人接連的理念開始。他們只是想為斯坦福大學的圖書館改作 )善其搜索功能。

Little Bets: How Breakthrough Ideas Emerge from Small Discoveries 的作者,Peter Sims 對此亦引用了蒙特梭利的解讀:”大多數創意極高的創辦人一開始時都不會有著優秀的想法,他們通常都是在過程中發現這些出色的主意。”Page和Brin 開始後才發現改進圖書館的搜索意念可有更廣泛的應用,最終鎖定了革命性的商業模式成為我們現在每天多次使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亞馬遜(Amazon)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 小時候都接受過蒙特梭利教育。他把實驗和發掘的精神融入了亞馬遜公司成為職場文化的一部分。Bezos 感謝蒙特梭利教育培養了他對實驗的熱誠。談到實驗創新的風險,他承認,他們也有很多失敗的項目,但也總會有時候,當你選擇走進一條窄巷,過往累積了的經驗會讓你打開一條更廣闊的大路。

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去了一間受蒙特梭利影響的學校。像許多科技新貴,Wales 都送他的孩子去蒙特梭利學校。我可以想像,蒙特梭利學校和類似結構的華德福學校在矽谷有多普及。

其他接受過蒙特梭利教育較突出的名人包括有歌手泰勒·斯威夫特 (Taylor Swift) 和碧昂絲 (BeyonceKnowles),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 (Yo-Yo Ma),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演員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魔術師大衛·布萊恩(David Blaine),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高科技-哲學家賈森·席爾瓦(Jason Silva)和英國王室王子威廉 (Prince William) 和哈里王子(Prince Harry)。

雖然蒙特梭利教育法未必適合所有人,但它提供了一個偉大的哲學藍圖,啓發人的好奇心及發掘的精神。創新的過程是必須採取行動,訂立可實踐的目標由小步做起。這些都是創新者具備的特質。

Thursday, June 30, 2016

蒙氏的用餐時間

不少家長都為孩子進餐問題而感到困擾,每次吃飯都劍拔弩張。不是不肯吃,就是挑三揀四,再不就是弄得一團糟。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孩子不能掌握用具進食而產生挫敗感,所以發脾氣或拒絕進食。其實孩子能自如的自己進食,是發展獨立的第一步,也是一環重要的過程來培養自信心。此外, 其中則包含社交及餐桌禮儀,例如如何擺放餐具及認識料理工具,進食時的禮貌,例如吃飯前要叫長輩吃飯。

要讓孩子達到自行進食,成人必須事先做好環境預備, 為孩子準備合適高度及安全的坐椅,兒童餐具,固定用餐座位,養成進餐的習慣,孩子便不會邊跑邊吃。此外,父母親亦可留意兩點,第一就是給孩子機會練習手部活動。第二就是給孩子適合的進食用具。當孩子可以運用自如,便能減少食飯搗蛋的情況。


對於手部練習,可以參考以下三步驟:

第一步: 練習手眼協調及手部靈巧性


大概在6〜9個月,當BB可以坐起來,便可開始訓練 Pincer Grasp, 就是如何運用大母指及食指拿起細件的物件。這是我個囡7個月的時候, 當她可以自己坐, 我就讓她跟我們一同進吃。剛開始我們會準備一些細粒既吃物,例如麵包粒,橙,煮熟的蔬菜。這個階段運用大母指及食指(pincer grasp),除了幫助自己餵食,也是為了以後寫字的基礎及手眼協調的訓練。

第二步:認知及熟悉進食餐具,練習手部活動能力


在寶寶日常的生活裡,可以準備一些活動讓BB 熟悉餐具及練習。 讓他們不停的嘗試用小手拿起食具,練習如何控制手碗,從而將餐具送入口裡。 可以準備4隻匙羹和一個碗如圖。(剛開始建議用匙羹) 媽媽要先示範將匙羹放入碗中,再讓BB試做。

剛開始BB可能不會那麼順暢的按照你示範做, 可能會敲打或弄掉隻碗,但在安全的情況下都盡可能不要騷擾他們練習。所以我也用了一個比較厚的碗,不太容易打爛。 當BB開始掌握拿起餐具的技巧的時候,就可以練習如何應用餐具為進食協調技巧作準備。以下的短片是我個囡練習盛起及轉讓到另外一個碗的活動。所須的材料如扁豆,一隻弧度較深的匙羹及兩個碗。


第三步:設定用餐時間,習慣為鼓勵進食及建立社交禮儀的開始。

一般要上班的爸媽,晚餐都比較晚,我們也不例外,所以剛開始我的女兒會在晚上6点鐘左右先吃晚餐。當我們吃晚餐既時侯,她也會一齊坐在高椅上吃水果。這樣的目的是要讓她習慣跟我們進食及觀摩我們用餐的習慣。

這時我也會給她一些餐具, 方便她練習自己餵食。因為當她看到我們都用餐具進食的時候, 她會很自然想要學我們用餐具進食。

(@ 10 months)





Friday, June 24, 2016

認識蒙特梭利 4 : 蒙特梭利式的獨立

蒙特梭利教學的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特質,就是學生的獨立性。不管是在家裡或學校,受過蒙特梭利教學的孩子往往都表現得很獨立,在很小的時候就能照顧自己。這是因為蒙特梭利教學視學習 “生活技能” (Practical Life Skills) 為非常重要的訓練,甚至把這個技能變成ㄧ個科目來編排。因為學習 “生活技能” 不單是讓孩子學會獨立,這同時也是發展他們大小肌肉技能,手眼協調,訓練專注力,建立自信心,及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很多家長都很疼小孩,覺得很多家務都可以由大人或姐姐代勞,但就忽略了這其實也是尊重別人,愛護環境及成為家裡一份子的責任。這些生活智慧的學習及愛惜周邊事物是影響一生的學習,決不比學術為輕。

在孩子頭三年的生活技能的活動是非常多種類及往往是第一個訓練在蒙特梭利的學校裡推行,因為“生活技能”的活動是孩子最容易了解活動的目標及他們最感興趣的。例如,日常清潔及準備食物,這都是孩子每天都看到媽媽或家裡的人在做,也是他們接觸的最多最貼切的活動。

通過“生活技能”的活動,孩子可以鍛鍊他們的大小肌肉,如手指及手碗的運用,為以後寫字做前期練習。就如下圖我女兒在20個月的時候幫我把菜分開 ,一做就是30-45分鐘的活動。這同時亦訓練視覺上及精神上的專注力,讓她不被打擾專注的去完成整項工作。


孩子可以獨立完成整項工作是孩子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訓練,因為這代表他們有足夠的專注力及毅力方可完成,這對他們以後讀書是相當重要。

另外一個做“生活技能”的活動的目標就是讓孩子了解做每一件事情都有步驟及規律,因為所有“生活技能”的活動都有步驟。例如,吃飯前要擺好餐桌及吃完飯要洗碗,這都是吃飯的過程。在成人眼中看似簡單,但其實了解每一件事的過程是在幫孩子的推理及邏輯打定基礎。

當然“生活技能”最後的宗旨就是讓孩子能夠獨立。當孩子能夠講一句 “我可以自己做” ,而自己也可以獨力完成,這對孩子來講這是無比的成就感及自信的來源。

以下的活動是我為女兒準備自己沖奶做早餐及以及焗蛋糕做的準備活動。(2.5歲)


雖然很多時候都會變成凌亂一片,但這都是過程的一部分。當你看到孩子可以專心不被打擾的的模樣,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這些過程都是體驗自己的獨立性及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Wednesday, June 15, 2016

認識蒙特梭利 3 :讓孩子從「控制錯誤」的教具中自我糾正


在蒙特梭利教學裡,除了認識孩子的「吸收性心智」及 留意「兒童的敏感期」,在教導方面還有另外一個信念,那就是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我糾正的能力。
                                 
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蒙特梭利女士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我修正的能力。那就是孩子其實不需要家長時常的糾正或依賴家長的援助。家長應該學會忍耐,放手的讓孩子嘗試。除非孩子要求援助,要不然不要給予即時的援助,因為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是很重要的環節。懂得自我糾正的孩子,方可肯定自己的能力及發展決策力,從而增加信心。

要能夠讓孩子從自我糾正中增加信心,就是家長為孩子準備教具多費心思的時候。那也是為什麼蒙特梭利女士設計了那麼多蒙特梭利專屬的教具及邏輯,為了就是在控制的範圍內盡可能讓孩子有最多的機會去練習及自我糾正錯誤。所以每套蒙特梭利的教具裡都有 「控制錯誤」(Control of error)的能力,那就是讓孩子能自力完成一件工作而達成一個特定的結果。而不是直接發出指示,給予獎勵或懲罰去控制錯誤。若孩子一直不能完成任務,他們可以從「控制錯誤」的教具裡自我檢查錯誤出處,並自我糾正。

例如,蒙特梭利的Cylinder block 就是一個最典型具有「控制錯誤」概念的教具。每個柱體都有它適合及特定的位置,如果孩子將柱體放錯,從視覺上或到最後會無法放下其餘的柱體,他們可自己發現錯誤,並自我糾正及尋找正確的位置。



利用蒙特梭利的教具裡「控制錯誤」的概念,家長在製造及購買教具的時候就可以更清晰的知道每一件教具想要孩子達成的結果。就像我幫女兒製造的安全帶公仔(如圖),每一條安全帶都有配對的絲帶及扣子。當女兒扣不上的時候,她會自我審查是否拿對了扣子然而再自我糾正。孩子通過不斷重複和實踐的機會,就能快速地學會這些技能。所以在我女兒兩歲前已經可以自我繫上及鬆解安全扣,這對她自我照顧自己背書包是一大幫助。



在孩子兩歲左右,就是傳說中的 “Trouble Two”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都一定要自己完成他感到有興趣的事。如果家長不讓他們試,往往就只會演變成哭鬧一場。但如果你從他們小時就習慣尊重他們的自學基制,及利用有「控制錯誤」概念的教具訓練好他們的大小肌肉,其實孩子相對可以應付很多他們日常中想要做的事,並不會因為做不到而氣憤。而且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會求援而不是發脾氣,因為他們會信賴你會 “教”他們做而不是 “幫”他們做。


Saturday, June 4, 2016

認識蒙特梭利 2 :兒童的敏感期

蒙特梭利教學會以兒童為中心,但很多家長會疑惑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太被動。 其實蒙氏教學不是被動的只依據孩子願意去學習,而是透過觀察孩子的「敏感期」去迎合孩子的興趣。何為「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那就是在孩子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階段,如果給予機會及指導,孩子會比平常時候更能夠容易和快速的學習。

例如,我們很多時候會看到孩子很專心的盯著我們的言行舉止或對某些事物很專注的凝視,這些反應都是他們對當時發生的事或物很感興趣或敏感。透過日常生活,媽媽可以根據觀察到的小細節去安排相關的活動,令小孩自發地去學習,而不是為孩子決定該如何發展。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需求,技能和能力都不同,觀察孩子潛在的敏感期就是家長最重要的任務。



在我的女兒十一個月大的時候,餵食時不如往常般合作,總是有點燘熷或進食的時候,手一直想抓東西。由於我在她七個月時已開始了「介紹餐具」及「訓練小手指」的活動讓她平常練習,我便嘗試給她小匙羹自己進食。果然她的興趣來了,雖然開始時是挻亂的,但這好像是一個新活動,像玩一樣非常喜歡自己用餐具練習進食。其實這便是她學習自己進食的敏感期,但當然每個小孩的敏感期都不同,而家長需要細心觀察及了解小朋友一些行為的小變化。


由於我是一個在職媽媽,平常我會交代姐姐將她日常生活的細節寫下,好讓我知道女兒對準備好的活動感覺如何及方便我放工後的觀察。此外,確保孩子的學習材料、教具準備妥當讓孩子需要時使用,亦是蒙氏媽媽另一項重要任務。只有通過每日細心的觀察,方可給予正席敏感期的小孩隨時準備適當的學習材料。

雖然替孩子準備活動真的好累,但其實如果在家能實踐蒙特梭利教育法,對一些新手媽媽是一樣很大的啟發及幫助。透過了解蒙特梭利教育,讓我更了解我女兒的言行舉止而從中找到應對的方法。

Friday, May 13, 2016

認識蒙特梭利 1 : 如何能夠讓小朋友專心



點樣可以另小朋友專心 ,首先要先了解兒童的發展。我由寶寶出生時便以很注意他每一個對事物吸收的階段。很多朋友都跟我說他還不過是一個幼嬰,能懂什麼,你太緊張了吧⋯⋯但我想指出,小孩其實每刻都在吸收。

蒙特梭利認為,由小孩子出世到六歲是屬於小孩子「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腦部就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周遭資訊。這時期比人生任何其他階段都可以學習得更徹底,迅速及有效率。這是蒙特梭利女士通過多年的觀察及與年幼小孩子工作的經驗得出的理論。

「吸收性心智」的階段,大部分小孩子都會無意識地參與及學習身邊發生的事和物。孩子初期會很容易分心,並會很快地將注意力從一件事物轉移到另一件事物。這並不代表這階段的小孩只有短暫的注意力,而是他們將注意力同一時間地投放在所有事物當中。這種特徵由0-3歲最為明顯。在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給予孩子機會及適合的環境學習,可有助孩子從「無意識」的學習模式轉變成「有意識」的學習;即是孩子能集中精神專注於一件他們自己選擇的任務。

為了幫助孩子養成一個「有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在佈置蒙特梭利學習環境時,應盡量避免一些可能過於刺激或者會令小孩子分心的東西。很多托兒所的學習環境都會用一些鮮艷奪目的顏色和聲音等刺激性事物。而蒙特梭利的學習環境相對比較自然及平和讓小孩子靜心專注的學習。更多關於如何在家裡打造ㄧ個蒙特梭利的環景請參考這裡 

在日常生活中 媽媽可以因應不同情况,特意和隨意的讓孩子學習集中注意力。
  • 隨意的學習 - 如建立一個小孩子應有行為的榜樣,讓孩子不經意地自然吸收及學習。
  • 特意的吸收 - 則透過觀察孩子的興趣,在適當的時候在孩子面前呈現一些特殊教具和活動去引導小孩子學習。